
“人穷志不能穷,现在党和国家给了这么多好政策,我们只要肯吃苦耐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就能让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何国斌
63岁的何国斌是一位退伍军人,早年因意外导致肢体四级残疾,妻子和母亲的相继患病离世,更让这个原本并不富裕的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脱贫,他用勤劳质朴的初心,用军人永不服输的干劲,依靠养羊摘掉了贫穷的帽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并在2018年10月17日被表彰为遂宁市脱贫榜样。
“上、上、上”、“快点,后面的跟上!”、“站到!”......每天上午,何国斌都会扛着两米多长的木头棒子,挎着蛇皮口袋改制的背包,上山溜羊。100多只黑山羊被训练得像士兵一样,特别听老何的话。10月31日,记者在金华镇四垭村山坡上见到了这个个头不高,但却“很有本事”的老人。“以前只有20多只羊,现在已经有120多只了!”看着逐渐壮大的羊群,何国斌红润的脸上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把自己的养羊故事一 一道来。

实践出真知 两年时间总结出“养羊经”
1975年高中毕业后,何国斌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81296部队服役。1980年退伍回乡后,为适应农村生活,他想了很多致富的路子。鸡、鸭、鹅,他都养过,但因缺乏实践经验,都失败了。何国斌一直坚信“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开始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总结之前失败的教训。他发现家乡林地面积大,坡上草地多,不如发展山羊养殖?下定决心之后,他认真与家人商量了养殖山羊的事宜。最终决定先养几只积累经验。他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打扫羊圈、喂水、放羊,每天都重复着这些事,不敢有半点的疏忽。“喂养,防疫,看病,都是我自己干!”实践出真知,经过两年不断摸索,何国斌的养羊技术逐步提升,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特色的养羊技术,让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变得衣食无忧。
家逢变故 脱贫政策让他绝处逢生
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初,妻子突感身体不适,经检查,竟是一种绝症。为给妻子治病,他到处借钱,可病魔最终还是夺走了妻子的生命。2015年,噩耗再次降临,母亲又查出患有癌症。“当时很绝望,但是我赶上了党的好政策,遇到了好干部。”何国斌感激地说。2015年,通过申请、民主评议审核、公开公示,何国斌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干部来到了他家中,在了解到他勤劳踏实又孝顺,一边照顾生病的母亲,一边种庄稼还养有二十来只山羊,却因条件有限,陷入困境时,结对帮扶干部市国资委主任蔡虹和第一书记蒲吉金第一时间会同镇村干部研究帮扶方案,结合他本人的意愿,决定帮助他在养羊路上脱贫致富。
在各级干部帮扶下,何国斌建起了130平方的彩钢羊棚,羊棚内科学规划了十个羊圈。在养殖场地得到改进之后,何国斌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他借钱买了3只种羊、3只母羊,很快扩大了养殖规模,2015年底从原来的二十多只增加到六十多只。
2016年母亲离世后,何国斌下定决心一定精心管理羊群,绝不辜负帮扶干部的一片苦心。“那年羊群长势最好的时候,一次产了几十头小羊,到年底时圈内共养有140余只山羊。”但羊养成后,自己家到社道路又有100米左右的泥路,运送草料和销售山羊很不方便。得知何国斌的困难,各级帮扶干部再次扶助他修建入户硬化水泥路,解决了他出行和售羊难的问题。2016年下半年,他出售山羊40余只,纯收入两万余元,以前拮据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感而思恩 积极带动村民致富
“人穷志不能穷,现在党和国家给了这么多好政策,我们只要肯吃苦耐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就能让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我今天成功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党的恩情。一花独放不是春,有意愿养羊的,我免费提供技术!”在全村贫困户会上,他承诺,自己是一名党员,愿意将自己总结的所有养殖经验传授给全村所有打算靠自己双手致富的人。
有好政策,致富还得靠自己!在何国斌的感召下,四垭村贫困户陈天银、汪顺祥等,在他无偿提供良种羊种,治疗羊病的帮助下,成功发展了养羊业,共同走上了脱贫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