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和镇进一步创新“六手印记”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机制”带来新变化 |
时间:2018-04-18 16:28:58 来源: |
作为拥有1.6万群众的城郊农业小镇,太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在成功创新“六手印记”基础上,把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作为抓实“三农”工作的“先手棋”,紧盯“人”字做文章,探索建立“一核三治”乡村治理融合机制,有效扭转了“一条不实信息一呼百应、一群党员干部百呼不应”的现象,推动了多态农业稳中有进、幸福新村美丽和谐、质朴农民安居乐业。
该镇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建立“一核三治”乡村治理融合机制。
该镇先后选优配强支部书记12个,建成院坝党小组、应急党员冲锋队、党员自愿服务队60余支,明确村级党建经费10万元,落实支部绩效考核3万元,通过建立强而实的引领体系,做实镇、村、组三级党组织网络,通过加强建设与严实考核,党建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同时,建立全而实的服务功能,他们持续推进六化强基,规范八有支部阵地12个,严格支部政治生活,发挥村内“三代表一委员乡贤新乡贤”作用,特别是创新农村党课赶集,深入开展“七个一”活动,镇村党组织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此外,他们建立细而实的网格院落,依托“六联网格”、自然院落和群众纳凉聚集地,建成院落党小组驿站47个,为每个党小组固定1处议事地点、配备1名党员先锋、落实1笔应急经费,实现了支部服务群众有形可见、有求必应。
由此,做实党建筑牢了“治理核心”。
“服务群众践行法治是我们着力构建村组专业化法治平台,理顺综合化普法机制,逐步开展全科化为民服务的重点”该镇党委书记蒋树兵告诉记者:太和镇每个支部聘请1名执业律师,细化16项服务制度,推动律师下沉村组持证上岗,逐村逐月开展农事普法、院坝调解、律师援助,实现了群众办事从“空口无凭、对天发誓”向“有法必依、立约为据”转变。仅去年,全镇开展农事普法100余场次,普法援助16人次,免费司法救助3人次。另一方面,逐步完善“职能部门月入村、科级干部周下沉、三职干部轮值日”服务,全面实行“法律七进”“一次接单全程代办”“农技入户”, “六手印记”调解室成为群众心目中最有效的纠纷调解品牌,全程代办、法德电影进农村深受群众喜爱。全镇法律文盲、涉农纠纷、违法犯罪大幅下降,没有发现黑恶势力,2017年社会满意度测评进入全县前十。
在太和镇,农民夜校定期开课,镇上先后罗列“十大落后农技”“十大懒农表象”“十大农村陋习”“十大不良风气”“十大伤人秽语”,先后制定“四好村民公约”、致富“良种良法”、四好户“双八有”、五好村民“七勤四美三友好”等标准,用简短易懂的文字,朴实押韵的语言,引导群众摈弃传统陋习、运用现代农技、争当五好村民。全镇18个“六手印记”网格考评团每月开展现场打分和“门前三脸公示”,融合乡贤新乡贤参与致富标兵和五好村民评定,大张旗鼓张红榜戴红花发奖状,全民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孝老爱幼、勤劳奋进、重义守信的风气明显提升。
该镇还做细阳光公开促进自治。他们发挥“六手印记”群众自治作用,彻底解决 “灯下黑”问题。记者在 村了解到,该村赋予300余名群众平等监督发展的权利,让600余名群众平等参与村务管理,群众真正成为村务管理的算账员、监督员、调解员和协管员,既让村务阳光运行,更让群众知晓实情。村民自治中,重点解决在外群众“不知晓”问题,他们运用互联网思维,开通智慧太和APP和村务公开QQ群,让所有村民进入网络“大家庭”,大事小事网上公开,大干小干全员投票,大绩小绩民主评议,仅去年公开党务村务300余件次,一举消除了党群隔阂、政策疑虑,更打通了在外群众了解家乡、关注家乡、建设家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白马庙贫困村成为省委农办、省民政厅、西南财大“基层自治”创新研究样本。
太和镇党委书记蒋树兵说,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新机制的探索实践,给太和镇的乡村治理创新带来了三个可喜变化:一是从对手多变为帮手多,去年全镇出租土地经营权500余亩,规模是前五年的总和,没有新增一户上访,没有出现一个“刁民”;二是从被动多变为主动多,去年贫困村接受省级交叉检查,群众争先恐后感党恩、夸政策、真点赞,干部担心成了“多虑”,应急预案成了“摆设”,群众发自内心拥护党、真守法、讲理德;三是从看法多变为办法多,通过六手印记工作法把群众的不同意见转化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真正实现了群众的事情群众办、群众的事情依法办,群众的事情协商办。(全媒体记者 罗明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