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子昂的人品和文品在1300年后成为这方水土的骄傲和荣耀
伯玉陵园 隐于乡间的教育信仰
提及射洪县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可是问及陈子昂墓在哪里,可能连不少射洪人也未必知晓。近日,本报记者在射洪县广兴镇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位于该镇龙宝山东麓的陈子昂墓“伯玉陵园”,去凭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文化伟人。
探访:藏于乡间的子昂墓
听说在陈子昂曾经读过书的地方——广兴镇龙宝山建有他的衣冠冢,记者说什么也要前往,去寻找古代诗人留下的种种故事。到龙宝山需经过宽阔的梓江,我们登上了渡河的航船,向目的地缓缓驶去。前方,有一座兀立的孤峰,与江中倒影相连,模糊成不规则的六边形,船夫告诉我们,那便是龙宝山,诗人的陵墓便在山脚下。
几户农房上冒着一些炊烟,龙宝山一片寂静,从一道朱红色的大门中走进去,我们进入了诗人的陵园。葱郁的雪松立于小道的两旁,前行20余米,有碑记述陈子昂生平事略。顺着台阶向上,再朝右拾级而上,伯玉陵墓便尽在眼前。墓碑上写着“唐右拾遗陈子昂先生墓”10个大字,隽秀飘逸而笔力雄劲。墓高四米,周长25米多,四周全用条石精工安砌而成。整座陵墓背靠龙宝山,面江而立,给人以质朴、清新的感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伫立墓前,诗人这首千古绝唱仿佛在耳旁回响。
据工作人员介绍,子昂墓经过多次重建,文革中,墓被毁,如今看到的陵园为1999年恢复重建的。近年来,由于年久失修和交通不便,前往拜祭的人逐渐减少,陵园冷清而凋敝。
守灵:一位聋哑大叔的坚持
在陵园里,我们见到了一位聋哑大叔,他看上去大约50岁,据说是陵园的管理员。大叔本是当地人,无亲无靠,陵园重建后,大叔便主动请缨看管陵园。
由于重建时间较长,部分地面出现了裂缝,聋哑大叔一边“依依呀呀”地向我们比划,一边指了指裂缝,是想告诉我们有些基础建筑该修缮了。大叔不厌其烦地比划着,倒让人产生了几分敬佩:看来这个管理员没选错,挺负责的。
随行的广兴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聋哑大叔对陵园的感情很深,正是由于他的认真负责,陵园几乎没有遭受任何的人为损坏。平日里,聋哑大叔长时间驻守陵园,哪怕1个月,甚至几个月没有拜祭参观者,大叔也会坚守在这里,这里俨然成了他的家,而子昂墓的旁边,也始终有人守候。也正是有了大叔的坚持,陵园虽然有些凋敝,但却始终收拾得干净整洁。
由于语言交流不畅,人们无法知晓大叔坚守陵园的动机,不过我们猜想,他坚守的,是当地人对诗人的景仰。
拜祭:乡下人的教育信仰
陈子昂可能不知道,一千三百年后,他那高洁的人品和文品在后来人心中早已铸就了不朽的形象,从而成为这方水土的骄傲和荣耀。在林园后面,有一个住着100余户人家的村子,多数姓陈和姓李。陈姓的人家坚信,他们就是陈子昂的族人。而对于家族中、村子里出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村民们无不引以为傲。在他们的眼里,陈子昂就是下凡的文曲星。
对于陈子昂的故事,村里人都能讲上一大段,但是对于他的求学经历,这里的人最为称道,诗人出生于一个经济富有但门弟寒微的家庭,十八岁始发愤读书终有作为。希望沾沾陈子昂的灵气,或是希望大诗人能够保佑家中读书人学业顺利、学有所成,村民们已经养成了一种习俗,那便是每逢春节、清明或是高考前后,到子昂墓前拜祭,烧一炷香,许个愿。村民们说,这是烧的是状元香,当地的人们希望继子昂之后,村里能够再出几个大文人。
如今,这样的习俗渐渐在附近村子里流传开来,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驱使着家长们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拜祭。特别是那些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子昂墓前虔诚祷告,希望能够考个好的分数,上到理想的大学。(记者 王鹏达 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