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射洪市委宣传部主管 射洪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射洪市滨江路北段1号景观楼 全媒体集群:微播射洪、掌上射洪、射洪发布
国务院信息 | 省政府信息 | 重点专题 | 魅力射洪 | 微视射洪 | 网络问政 | 权威发布 | 遗失声明/公告 | 政务微博 | 射洪市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射洪 > 射洪文化
 
洋溪凝聚涪江千年航运文化 望夫门后的本色古镇
时间:2015-01-07 09:38:37  来源:

 

望夫门

洋溪古镇一隅
 


        洋溪镇位于沈水河与涪江交汇之处,曾经是涪江航运十分发达的地方。它距离射洪县城不过20公里,建镇已经超过1000年的历史,镇上有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十分珍贵。

  古镇至今还没有进行开发,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当年的本色。

  川中民居博物馆

  7月20日,记者来到了洋溪镇。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古镇,但却又是一个原汁原味保存着涪江航运文化的古镇。

  洋溪镇上有几条街道的房屋都是一百多年前的老建筑,至今仍然基本保存完好,保留着洋溪镇当年的空间格局和街巷布局,建筑的质量、高度、式样、色彩、用材、功能分区至今未变,简直就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川中民居博物馆。

  由于古镇的房屋基本上都是木结构的,因此防火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洋溪人想出了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在两座房子之间用青砖建一堵空心的高墙来防火,这就是封火墙。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隔断火源,避免火灾造成更大损失。古镇上至今仍然保存着几堵完好的封火墙。

  中西建筑文化交融

  镇上的居民仍然住在这些老房子里面。居民徐文双就居住在当年的蒲家祠堂里,这座大祠堂到现在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了,房檐上的檐口瓦都有雕花,木头檐柱更是刻着精美的木雕。

  今年已经80岁的退休干部王金宇住在当年的王家祠堂里,屋里的大木头柱子下还垫着一个一米多高的石头柱子。他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当年王家祠堂修建时,想要高出蒲家祠堂,但柱子的木料已经做好,所以只好在下面加了一截石头柱子。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但这些川斗架子房屋仍然十分牢固。

  玉家祠堂是古镇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因为这个祠堂的建筑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正中间的大门是一个典型的西式拱门,柱头也是按照西方的风格来打造的。

  神奇的“洋溪斜屋”

  在洋溪镇的柳林街,记者看到一间奇特的川斗架子房屋,这个房子就跟比萨斜塔一样歪歪斜斜,似乎吹一阵风就会马上倒下去。但就是这样一个房子,至今还有人住在里面。

  “这个房子已经斜了四五十年了,最初倾斜的程度没有现在大,但这么多年也并没有倒下去。”旁边的邻居何德秀介绍说,现在房子里面还住着有人。

  在得到屋主的同意后,记者进入了房子内部,发现房屋里的一些木架子都已经歪成了平行四边形,但却仍然神奇地保持着稳定。“这可能是因为那边靠着旁边的房子,所以这个房子才倒不下去。”旁边一位邻居说。

  独特的“望夫门”

  在洋溪古镇上的老房子,很多都有一个奇特的半截门。

  这个门是附加在大门外面的,只有大门的一半高,一个普通身材的人站在里面,大约只能露出肩膀和脑袋。这就是洋溪镇独特的“望夫门”。

  据洋溪镇文化站站长周义介绍,在以前,洋溪是涪江航运一个非常重要的渡口,特别是水路货运业更是非常发达。镇上的男人很多都外出跑船、经商,只留下女人在家。古时候女人不适宜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于是在家门口的大门外加上这么一个半截门,以便女人站在门后迎接自己的丈夫回家。

  曾经的繁华和灾难

  除了望夫门外,洋溪古镇与涪江的历史可谓息息相关。镇上现在仍然保存着当年的“水榨子”,也就是渡口到镇上的“关门”。以前货物要上下船,必须要经过这道关口。

  在解放前,因为涪江水运发达,洋溪镇上相当热闹。今年已经85岁的梅前清太婆说,以前在镇上经商的、跑船的多得很,啥子都有卖的。在解放前,镇上的茶馆、酒馆、鸦片烟馆林立,还有一条烟花街……都是做涪江水路上来来往往的商贾和船工生意。(记者 王鹏达 周凯)
 

  编辑:袁田
全媒体资讯
新闻导航  
·时政要闻
·社会新闻
·乡镇动态
·部门动态
·权威发布
政务微信、微博  
网民互动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站内搜索

射洪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shrmxmb2022@163.com 举报电话:0825-6197001
地址:射洪市滨江路北段1号景观楼 邮编:629200 电话:0825-6197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00055 蜀ICP备2021004273号 川公网安备 51092202000126号  技术支持:遂宁新闻网
市县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联系电话:0825-2988759 0825-6622972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举报app下载 未成年人举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