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的儒坛圣地,重新建起了新的庙宇

老人讲述当年的盛况
戏曲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曾经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戏曲文化的一种形式,曾盛行于遂宁的川剧座唱更是蕴含了浓厚的民间气息,深受人们喜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这种曾经盛行于茶馆、街头的文化活动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近日,记者在射洪县太乙镇遇到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川剧座唱民间艺人童文吉,由于没有唱友,童文吉来到茶馆叫了碗茶水,然后眯着眼睛,一个人“依依呀呀”地自娱自乐起来。旁边的其他老人倒也听得来劲,跟着摇头晃脑起来。童文吉告诉记者,如果找来几位打鼓的、拉琴的、帮腔的,便可以正儿八经地来场川剧座唱。
据射洪县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遂宁川剧的发展史上,“川剧座唱”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川剧座唱”又称“玩友”、“围鼓”,是一种流传于射洪县太乙镇等地的民间戏曲,它是地方文化人或戏曲爱好者在劳作之余为传承川剧艺术而进行的一种以自娱自乐为主的文化娱乐形式,大多数时间在茶馆进行,搭上两张桌子,摆上锣鼓器乐,沏上几碗茶,川剧座唱爱好者便围坐在一起,然后举行川剧座唱的活动。表演者真实细腻、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所喜爱。这一文化活动,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传统美德、传承川剧艺术,以推动地方戏曲的发展,促进地方文化发展具有较高的价值。
群众基础深厚
曾经盛极一时
今年80岁的童文吉是土生土长的太乙人,耳濡目染自小便喜欢川剧座唱。他告诉记者,解放前,镇上有个戏台子,还有几个走场戏班子。平时里,戏班子到各处走场献艺挣点钱糊口,每半个月便回太乙一次。到镇上,唱戏的也不歇着,邀约几个戏友,哪怕是自己的“粉丝”也行,或是在戏台上,或是在茶馆里,几根板凳一放置,几个唱戏的一凑拢便唱开了。
除了专业一点的戏班子,川剧爱好者也可以聚在一起过把瘾,“十多个人围坐在一起,有的打鼓、有的敲锣、有的吹笛、有的拉琴,演唱着生、旦、净、丑、末,一应俱全,唱的是川剧,但只唱不表演。”童文吉告诉记者,由于没有传统戏剧服装、表演等方面的限制,普通百姓只要能够唱上几句,都可以参与。就算不会唱词,帮个腔,打打鼓,拉拉琴都行。
“每当川剧座唱一开场,附近的老百姓都围拢来,戏台子被围得水泄不通,茶馆里也是常常爆满。”回忆起川剧座唱当年的风光,童文吉总是禁不住感叹。他告诉记者,在旧社会,喜爱这一文艺活动的人上自军阀官僚、文人雅士,下至车夫力行、文盲商贾,各界都有。座唱艺人与听众近在咫尺,并能把听众和演唱者融为一体,共同参与,把川剧座唱的所有剧目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继乏人
传统文化亟待保护
童文吉从20多岁起,便开始跟专业的川剧表演者学习座唱。从调门开始入手,然后再学习胡琴、二黄、高腔。“有时是一边干活,一边练习;每天早上,坚持到河边练嗓子。”童文吉告诉记者,因为热爱,所以肯下功夫。如今,虽然已经有80岁高龄,但他仍然能够熟练地唱100多个曲目。
然而,近年来,童文吉却显得非常失落:以前的一帮子戏友有的去世了,有的搬走了,要想凑个草台班子过把瘾都不太可能了。后来,他打算找些年轻人来学些曲目,甚至鼓动自己的孙儿、孙女来学习,可是年轻人对此不屑一顾,让他有些伤心。对于川剧座唱这门文化活动的未来,童文吉显得非常担忧。他说,现今由于文化娱乐多元化,特别是受电视冲击,戏剧逐步从人们意识中淡出,同时传统文化艺术不被年轻一代接受。如今,围鼓座唱基本上是老年人参加,且老年艺人故去,后继乏人,所以亟待抢救和保护。(记者 王鹏达 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