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和一中:举起科研与质量的旗帜
太和一中:举起科研与质量的旗帜 |
时间:2016-04-08 09:54:08 来源: |

当2015年高校录取喜报传到太和一中,一中人感到十分欣慰:三年前从该校初中毕业的学生中,有47名学生被重点大学、重点专业录取——太和一中再次以学生发展后劲强、尖子生综合素质高、优生多而令人瞩目。
近五年来,年年有这样的喜报传到太和一中,这所具有丰富的办学内涵和高质量水准的学校,坚守其别具一格的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其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继续谱写出教育科研与优质教育完美结合的新篇。
一、创新德育管理路径,育人从立德抓起
德是立身之本,树人必先树德,太和一中恪守着能经受历史检验的人才观、质量观。学校将抽象、枯燥的德育内容融合于各种节庆活动、才艺展示、课外兴趣活动中,将家庭小环境、学校中环境、社会大环境有效整合与拓展,利用各方面正能量推进德育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中华经典阅读、法制进校园等活动,推进“书香校园”、“法制校园”、“活力校园”等方面建设,让学生既有健康、向上的共同理想,更有个性特色的人文追求。
学生能够立德成人,基础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学生的道德品质打下了坚实基础,就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育下了“壮苗”。太和一中创新德育教育成效显著,被县、市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
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分层教育“让每一块金子”发光
因才施教,是人才教育不可颠覆的规律,如何“让每一块金子发光”,是一中不懈的探索与追求。近年来,太和一中设置了探索班、实验班、特长班三个层次的教学班,推行分层教学。探索班30-40人为一个单元,配备了省、市、县知名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充分挖掘学生“多元智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发展潜力巨大、未来能够冲入国家名校的拔尖人才。2015年,太和一中探索班毕业的学生50%升入高中奥赛、实验小班,100%升入重点高中。实验班学生则除按照课标进行教学外,开设了英语、日语双语教学,通过国际化现代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语言潜能。特长班则以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为根据,以赋有特长的班主任带领,由特长突出的教师任教,满足学生个性特色的健康发展,把学生的特殊潜能开发出来,为高校培养特殊、专业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同时,学校还自己开发了分层教学的校本课程,如《国学经典》、《美文鉴赏》、《书法临创》、《世界名画欣赏》、《数学思维能力培训》等。
近五年来,太和一中分层教学取得优异成果,为射洪高中奥赛实验小班输送优、尖生150余人,学生升入重高近2000人;有6名太和一中的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成为全县、全市尖子并考入清华、北大。
三、文学校园彰显特色,科研强校树立标杆
太和一中历来重视文学在树人育才中的重要作用,“来者文学社”的建立和发展,就是成功的典范。由语文组牵头创办的校园文学社团常年坚持课外文学讲座、创作辅导、出文学作品期刊,鼓励师生进行作品创作。学校参与了“校园文学活动与新课标下读写教学研究”这一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应邀参加了“第二届学校文化与品牌学校建设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论坛经验文章《悦读擅写以文立身创建人文品牌学校》得到与会专家、领导好评并荣获一等奖,在《现代教育导报》全文刊发。2015年,该校400多名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叶圣陶杯”、“文心雕龙杯”作文大赛,其中22人荣获一等奖,71人荣获二等奖;2015年11月,覃润昌被评为全国“十佳校园文学示范学校校长”,蒋丛华成为“全国写作教学名师”;陈强、黄佳容、任郁、周喻等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近五年来,学生有近千篇文章发表于县、市、省、国家报刊,1000余人次获得各级奖励,其中国家级50余人次;省级150人次;“来者”文学社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创办的《来者文学》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刊物,蒋丛华、任郁等30多位教师不但有大量作品发表、书籍出版,还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全国“十佳”校园文学示范校名师”、“全国十佳文学教师”等殊荣,太和一中也成为“遂宁市首批特色优质学校”、“全国十佳校园文学示范校”“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课题研究实验基地”。
围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太和一种坚持科研兴校与科研强校的优势,进行新一轮的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教师在教学任务上从教书向教书育人转变;在教学观念上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从单纯的讲解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转变;在教学要求上从死记硬背传授型向智能与知识相结合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从注重教法向教法与学法指导同步转变;在教学评价上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
近五年来,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有10多名教师的60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县刊物发表或获奖,有100余人次在各级赛课及教学比武中折桂,其中获得国家级奖的2人次,省级奖的10余人次。
艰苦奋斗,追求卓越。太和一中依法治校,科研兴校,创新助才,特色育人,建成了“青春一中、书香一中、质量一中”,在现代教育的圣坛上,高高竖起了“科研”与“质量”两面大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