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强化支持,构建专家服务基地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工作措施,确保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取得实效。落实《遂宁市市级专家服务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对新建成的市级专家服务基地给予10万元的激励资金支持,专项用于基地邀请中、省、市级专家开展智力服务开支。近年来,累计成功创建市级专家服务基地4家,实现了全市重点发展区域和锂电、白酒、农业、电子等重点产业领域全覆盖。实施专家服务基层项目50余个,举办专题讲座40余场,专家现场指导70余次,解决技术难题65个,提出意见建议134条,受益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群众10000余人,在服务和支持我市更好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培养急需人才,推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畅通渠道,搭好专家服务基地与专家人才的“桥梁纽带”。搭好基层与专家有效联系渠道是建立专家服务基层长效机制的关键。建立了基地项目需求征集、人才信息推送、项目精准对接、项目落地服务一体化服务模式,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通过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就业处长(遂宁)座谈会、建成“四川省院士(专家)产业园”工作站,采用“假期”工作制引进省市高级专家来射短期工作等措施“借梯登塔、借脑生智”,近年来,专家与受援单位累计签订长期帮扶协议30余份,建立了专家与受援单位的直接联系沟通机制,有效破解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短缺的短板和瓶颈。
优化服务,激发专家人才在基地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保障基地柔性引进的专家合法权益,对于基地柔性引进的高端专家,节假日或周末参加活动可按规定调休,在基地服务期间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工作业绩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支持柔性引进的优秀专家人才积极申报省、市人才项目,近年来,累计入选四川省“天府学者”特聘专家2人,遂宁市“金荷花领军人才2人”,遂宁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构建“一名专家+一个受援单位+一批受益群众”的“三个一”工作机制,落实“一名工作人员对一名专家”“一名工作人员对一个项目”的专人“一对一”服务保障体系,协调解决专家及项目单位在智力服务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精心做好跟踪服务、安全保障、宣传报道等工作,确保群众、单位和专家“三方满意”,实现专家智力支持效益最大化。(杜立亮)